民间有句俗语叫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典故源于《三国演义》中一个听着过瘾、看着神奇、想着疑惑的情节:诸葛亮借东风。听着过瘾是因为借来的东风直接扭转了战局,孙刘转危为安;看着神奇是因为诸葛亮七星台做法,掐诀念咒实在是太有看头;想着疑惑是因为诸葛亮怎么就能借来有违时令的东风。今天咱们就来仔细讲一下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借东风》 11cm×13cm 周东申 2013年
“只欠东风”的上一句是万事俱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是: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并嘱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投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只欠东风的上一句是什么意思,如违令者斩。”,
——周东申
该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诸葛亮如神仙一般,沐浴斋戒后,身披道衣,跣足散发,在七星坛作法,借来东南大风,助周瑜完成了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借东风》局部二
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白话译文:孔明要来纸和笔,让左右的人都退下,在纸上秘密写下十六个字:“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思。
《借东风》局部三
画面中,诸葛亮站于七星坛上正在做法的诸葛亮表情坚毅,仰天暗祝,披头散发,右手执剑,击中正在燃烧飞起的黄表纸。霎时狂风大作,诸葛亮被风吹得不自觉地后仰,其披散的头发亦随风飞扬,身上的道服随风飘动,如仙人一般。坛下的将士虽被告诫“不许失惊打怪”,但从画面上看,他们面对突然刮起的东南风,仍旧表现出惊讶、惊奇和喜悦。为了表现狂风大作,周东申在画面左上方,刻画了一团从右下方刮来的风,因风急而飓,故用飞奔而来的一团流动的形象来表示。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各位守坛将士,抑或借来的东南风的形象,周东申在进行表现与刻画时,既用到了西方解剖学、透视学、明暗对比的手法,又强调以线造型、注重画面留白,以及人物精神、性格、身份等意向的表现。因此,周东申的作品既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还是装饰性的。如诸葛亮被风吹起的头发和衣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写意的处理和装饰化的加工,所以它们才会笔断意不断、笔断意连,如行云流水一般。诸葛亮像是东南风的化身,轻轻飘飘,好似随时便会腾空而起一般。周东申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表现得如此一气呵成、天人合一,实是难得。——云沙西河
“只欠东风”的最前面一句是:“欲破曹公”。1.“只欠东风”这句话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九回。2.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
《借东风》局部四
关于“借东风”这件事儿,有人说诸葛亮神通广大、法术高强,也有人说诸葛亮学识渊博、善于观察天象。对于诸葛亮是如何借来东风这件事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借东风”这个故事本身就说明:有时候想要成功,除了人本身所具备的智慧外,天时地利也真的很重要。但天时地利往往难求,因此人们才会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面的一句谚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谚语经常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应用到。是一句特别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他的这个典故是出自于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