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在大多数人们印象中,对他的画作知之甚少,更多了解的是他的无厘头式风流韵事、不拘小节的性格,尤其是周星驰塑造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更让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唐伯虎的诗以才情取胜,诗如其人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化,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企业回祭祀的贡品一般用素食、水果、点心、干果、素酒等类实物就可以,也可以带一些逝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对贡品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但是祭品要是单数。 上海九天陵园一对一专业服务,导购墓穴专业咨询,礼仪流程专业操办,随葬礼品专业指导。欢迎电。
弘治二年(1490年),唐伯虎家乡吴县县令派衙役到虎丘去收茶叶。明朝中期茶税很重,就连佛门圣地都不能幸免。
龙门寺的和尚致远没有茶叶可交,又没有钱抵税。衙役将致远带回了县衙。
这些衙役因为没有捞到外快,心中怨恨和尚,于是在县令面前说致远的坏话……。
县令听罢大怒,下令打和尚30大板,余怒未消,让和尚戴枷游街示众。
致远和唐伯虎是好朋友,二人时常在寺中喝茶吟诗。和尚贿赂看守请唐伯虎为他求情。
一天,唐伯虎特意路过和尚被示众的地方。见到致远,就在枷上题了一首诗:
【词 目】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释 义】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出 处】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之一:“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示 例】东坡~;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
官差皂隶去收茶。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出自:黄庭坚赞《东坡先生真赞》:“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来就用此形容不拘守规格,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只要纹银不肯赊。
县里捉来三十板。
方盘托出大西瓜。
唐伯虎诗的意思是说。县役去收茶,只要现银而不肯赊欠,和尚交不出钱来,被打了三十大板,还要戴枷示众,中间夹着和尚又圆又禿的脑袋,活像一只大西瓜。
县令一打听是唐伯虎所做,知道他在取笑自己而为和尚求情,迫于唐伯虎的威望,便立刻下令将致远和尚放了。
有一天,唐伯虎心血来潮,扮作乞丐去山上游玩。他看到几个书生正在山上饮酒赋诗。就想和他们开开玩笑,于是他跑上前去,笑嘻嘻的说:“诸位能不能让我也来凑凑热闹,胡诌几句?”
这些书生听了,大笑说:“乞丐也能作诗,世上少见,既然这样你就来试试吧。”
唐伯虎向他们讨了纸笔,随手写了“一上”两字。放下笔,端起了酒杯就要喝酒。
“且慢,这也叫诗?你丫的是骗吃骗喝来的吧”其中一个书生说道。
唐伯虎笑笑,拿起笔来又写上了“一上”两字。说,这下可以了吧。
另一个书生冷笑一声说,我就知道乞丐只会讨饭,绝不会作诗。
唐伯虎并不生气,仍笑着说,我喝了酒才能写诗,能不能让我先喝酒?
“喝吧,喝了赶紧做诗,”一个书生着急看他的笑话,另一个说,“你要是真能作诗,他一指酒壶,我让你喝个够,要是做不出来,嘿嘿……,别怪我不客气!”
皆成文章。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诗句出自宋代黄庭坚所著的《东坡先生真赞三首》,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
唐伯虎依然面带微笑,端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提起笔来,刷、刷、刷的写起来。
但不一会儿,唐伯虎又写完了几行,然后搁下笔来,把诗递给了书生看。书生们一看傻眼了,连起来一读是一首绝妙的《登山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应该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是“嘻笑怒骂”。【出处】: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之一:“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现在当然是鲁迅了 中国的“文骂”没人能胜过鲁迅,在他文章中指名道姓“骂”。
举头红日白云低。
四海五湖皆一望。
这首诗竟然就用口语般的字眼组成了大气磅礴的登山感受,书生们立即改变了态度,恭请唐伯虎入席与他们同欢共饮。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乞丐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
唐伯虎这样的事有许多,有一次他对门的富豪为他的老娘过七十大寿,特请唐伯虎做首祝寿诗,唐伯虎痛快的答应了。
寿宴那天,唐伯虎提前来到了对门,只见他提起笔来写道:“对门老妇不是人。”
那富豪一看,大惊失色。心想,唐伯虎咋骂我老娘呢?富豪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只见唐伯虎又写道:好似南山观世音”。
富豪一看这句脸上露出了笑容。紧接着第三句又成了“两个儿子都是贼。”富豪脸上的笑容马上不见了。
唐伯虎嬉笑怒骂皆文章,既戏弄了平时财大气粗看不起人的富豪,又把这些话变得委婉动听,读起来韵味十足,不愧为“风流才子”的称号。
“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