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高考的第一天,全国共有1071万学子参加了这场“人生大考”。在古代,临近考试的古人会通过诸多“讲究”来博一个“好彩头”,人要经过磨练才能成功,祈愿自己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现在,和青年君一起去看看那些在古代寓意“高中”的“好彩头”,为高考学子喊一声“加油”!
蟾宫折“桂” 一举“糕粽”
状元饼、及第粥、猪蹄膀……各地特色小吃里包含着对考生一举高中的祝愿。
不惜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
粽子本是端午节传统美食,但因“包粽”谐音“包中”,摇身一变成了读书人应试前必吃的“吉祥物”。相传明清时期,考生考前要吃像毛笔一样细长的“笔粽”或“枣粽”,寓意“必中”或“早中”。
食桂花糕、折桂枝也是古人应试前的“讲究”之一。《晋书·郤诜传》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郤诜自比的“月宫桂枝”“昆仑片玉”后被用以比喻天赋异禀的人才。“蟾宫折桂”后来被用以比喻考中进士。
明代冯梦龙的笔记小说集《古今谭概·俗谶》中讲到:“今南都乡试前一日,居亭主必煮蹄为饷,取‘熟蹄’之谶也。”因“熟蹄”谐音“熟题”,古代一客栈店主会煮猪蹄犒劳下榻的科举考生,祝愿考生作答时能遇到“熟题”。又因“蹄膀”谐音“提榜”,猪蹄膀便也成了考生考试前“必打卡”的一道吉祥菜。
状元及第捷报 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这是原出处,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望采纳呀~
科举名列第一称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代表着古代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以己所学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因而,“状元”也是古代考生们的“终极梦想”。在考试前,各地考生会因习俗不同而食用“状元饼”“状元糕”或“三元及第粥”讨个吉利。
各地“状元糕”“状元饼”虽然制作方法和口感风味各不相同,但不论是浙江嘉兴用米粉蒸制的“状元糕”,还是湖北天门经久不坏、曾作为考生干粮的“状元饼”,其中祝福考生的美好寓意是相通的。
一“鹭”“莲”科 “硬石种榉”
为了考取功名,古代士子除了“饮食”上颇多讲究,在“起居”上下的功夫也不少。
这样的吉祥图案不仅常见于屏风、瓷瓶、瓷盘等摆件和画作,还出现在应试考生佩戴的玉饰及手帕、香囊、荷包等物品上。
战绝:成败在此一举,杀!/此刻,唯有死战,安能言降!勤王:大厦倾危,谁堪栋梁!/国有危难,哪位将军请战?阵亡:无言对百姓,有愧~见先祖[3]稀有 战绝:孤注一掷,也要殊死一搏!/我,已经无路可退了!勤王。
康熙四十五年《登科录》 人民网 孟丽媛摄
除了起居细节,讲究的考生还会在家中或门口种上一棵“榉树”,“榉”谐音“举”。相传古代天门山有一个秀才屡试屡败,妻子恐其丧失向学之心,便与其约定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种榉树,以“有志者事竟成”鼓励丈夫。意外的是榉树竟和石头长在了一起,秀才也中举归来。有了传说的“心理暗示”,古代常有考生将榉树种在石头旁,取“应试中举”(硬石种榉)之义。
明清时期,为了服务离乡应试的考生,各色客栈应运而生。为了取个好寓意、好彩头,店主们多以“连升”“高中”“魁元”“状元”等吉祥话给客栈和饭店命名。
譬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众考生下榻的连升客栈便接连出了殿试状元、榜眼、探花。
连升客栈 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青云”直上 独占“鳌头”
国子监孔子像 人民网 孟丽媛摄
成败在此一举 参差不一 尝鼎一脔 春风一度 沧海一鳞 沧海一粟 猖獗一时 巢林一枝 聪明一世 灿然一新 传诵一时 存十一于千百 串通一气 春宵一刻 纯一不杂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从一而终 惩一儆百 惩一戒百 惩一警百 成。
在应试者做足心理准备、即将踏上考场之时,考前的最后一个好彩头——“龙门”终于登场。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吟道:“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其中,“龙门”是黄河水流最为湍急之处,相传鲤鱼逆流而上跃入龙门便可化龙,用以比喻指科举中试。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前便有一道古时科举考生争相跨过的“龙门”。
殿试 资料图
寒窗苦读十年书,成败在此一举。从古至今,对于学问的不懈追求和对考生取得好成绩的美好祈愿古今相通。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在这个比往年更加难忘的高考季,青年君借用着古人的“好彩头”,祝愿全国各地考生“青云”直上,蟾宫折“桂”!(综合自《古今谭概》《奥赛般的科举制度走进现存唯一两座贡院》等)(孟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