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颗籽秋收万粒粮,有人说,人类之所以能主宰世界,从动物群种中脱颖而出,正在于人类创造了文明并延续了下去。人类既拥有了基因遗传的权利,也通晓了精神“遗传”的义务。在任何文明时代,都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并以此为一生之责;他们不仅增益后辈之才干,更助长后辈之精神。
他们是真正的“师者”,我心之所向。当然,一味在古像前稽首无疑不可,新时代的“师者”风范必能融通古今,沿着时代的浪潮扬帆起航。未来的“我”如果成为一名“师者”,为人师表时目光一定要长远,但同样重要的,还是以“春种一粒粟”这样踏实处事为重。正所谓扫一屋方可扫天下。
踏踏实实办事前,先要明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人们历来争论所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优劣,如何权衡教育的“素质方面”和“应试方面”就成了不可逃避的难题。我认为,真正的“师者”不会将“素质”与“应试”对立起来,而是试图融通之。我认为,缺乏素质教育意识的老师本身就存在问题:他们缺乏感知知识的意识,只会机械地讲演练考,又怎样培养学生?这种素质教育意识不是“意识到”即能拥有的。如果真的认同,便不会整齐划一地指出某文的中心思想,更不会给出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的下一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原文】《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唐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如果涌入学生脑海里的不是一个个公式而是一个个令人欣喜若狂的发现过程,不是一个个事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那么我大可自信地说,这是我作为“师者”应该做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翻译: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
如果上述两点都具备了,我觉得踏实做事便显得轻而易举了。后者无非是前者的实践,但从理论到实践还得从小事做起,把眼光放在“春种一粒粟”上,再慢慢用经验筑成教育水平的高楼。何必谈什么冗长的计划,讲好一道典型题,细细赏一则小文,足矣。
“春种一粒粟”是摘自李绅的《悯农》其一,拼音版如图。全诗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悯农》其一 。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02日第8版
春种一粒粟,下一句:秋收万颗子。出自《悯农》其一。《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全诗风格简朴厚重,。